3月31日,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。本届论坛的主题是“死亡是多彩的”,旨在从濒死意象到人类学、叙事学、语言学、美学、殡葬实务的路线角度,探讨生死观念和纪念文化的多样性。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,福寿园国际集团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,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、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、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、礼济学院支持。
全国政协原副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,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,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,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琦,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周静波,全国劳动模范、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等领导嘉宾及主办、协办单位代表出席论坛。帆书APP创始人樊登、财经评论家叶檀、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贾晓明、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院教授高一虹、得到APP会员总编辑贾行家等专家学者发表演讲,围绕人类不同的死亡认知和实践,从人类学、语言学、生死教育、艺术设计、人文科技等不同角度,诠释了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多元、多角度认知和习俗,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、多维、丰富的死亡影像。
医疗、殡葬、教育等行业从业者,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逾300人来到论坛主会场,并有超过15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及视频。
论坛形成并由知名医学人文学者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宣读“2024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”。共识提出“人类的死亡认知、信念、风俗、价值各不相同,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与精神家园。”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片面地、简单地理解死亡,而要从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社会的、灵性的等系统角度看待死亡问题。只有这样,人们才能看到人类与死亡共存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之价值,找到超越死亡的力量源泉与文化精髓。